“网瘾”是不是病?
发布时间:2021-06-29 来源:成都棕南医院
点击:1275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温馨提示:选择医院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但究其本质还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千万不可以为了省小钱而忽略了治疗效果问题
1995年3月16日,纽约心理医生伊凡·戈德堡(IvanGololberg)在一个心理医生网络贴了篇帖子,宣称“网瘾障碍”的患者数目正在急剧增长,公布为此在网上成立“网瘾支持小组”,并列出了网瘾的诊中断标准。“网瘾”一词自此面世。不过那是一篇弄笑的帖子,所谓网瘾的诊中断标准是参照赌瘾(病理性赌博)的诊中断标准列出来的,在网上成立“网瘾支持小组”就和在赌场成立“赌瘾支持小组”一样可笑。戈德堡本人到现在也不相信有“网瘾障碍”这么一种心理疾病。
但是戈德堡创造出的这个词语却有出乎意料的生命力。有一些心理医生其实不把这当做笑话,还正儿八经治起了网瘾。在戈德堡发明“网瘾”一词的第二年,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玛丽莎·欧扎克就在她工作的医院开了专治网瘾的门诊。她以为自己就是一个网瘾患者,在发现自己玩电子游戏玩上瘾以后才想到这多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
美国精神病协会编的《心理障碍诊中断和统计手册》和世界卫生组织编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题目的国际统计分类》精神疾病部份都没有把“网瘾”列进去。不过,这两本权威指南的较新版本出版的时间都比较早:前者在1994年,后者在1992年,都在网瘾题目被提出之前。《心理障碍诊中断和统计手册》预计在2012年出版新版本,有的专家提议把网瘾列进去,有的则反对。
我们耳濡目染有很多人由于沉迷于上网而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会直觉地以为这是心理有病,但是为何有些心理学专家反对把网瘾当做一种心理疾病呢?一个理由是,沉迷于某种活动其实不即是就是一种病态行动。比如,有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也会因此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是否是该以为这些人得了“电视瘾”,必须加以医治呢?
另外一个理由是,有网瘾的人常常有其他心理疾病: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多是由于有严重的心理发育题目,例如得了留意力缺少症(即俗称的多动症)或缺少社会交往能力;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把上网聊天作为一种开释心理紧张的手段;有人上网赌博难以自拔是由于有赌瘾,等等。上网过度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但是本身不是病。对这些患者,应当针对他们患的心理疾病进行医治。例如,对沉迷于上网赌博的患者,应当是让他们戒掉赌瘾,而不是试图去戒掉网瘾,否则他们即便不上网,也会在网下继续赌博。
既然学术界在目前对有无网瘾这类心理疾病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没有权威的诊中断标准,又根据什么判定某人是不是得了网瘾需要医治,如何医治,医治的效果又是如何呢?提起网瘾,人们很轻易想起“毒瘾”、“酒瘾”、“烟瘾”、“赌瘾”。但是网瘾和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毒品、酒精、香烟和赌博都有害无益,戒除它们的目标是做到完全离别它们,而不是减少使用。例如,酗酒者在戒酒时常常要记录自己已有多少天滴酒不沾,假如某一天又开喝了就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开始戒。但是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戒除网瘾的目标明显不是要完全放弃上网,否则反而会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何况对很多人来讲,上网是其谋生手段,整天泡在网上是常态,排挤上网反而不正常。
有一项研究以为,大部份沉迷于上网的人在一年后都自觉减少了上网时间,表明这是一种可以自我纠正的行动。有些人以为自己上网过度,主动寻求心理医治,固然也是其权利。但是这样的医治都带着实验性质,就应当遵守医学临床实验的规范和伦理,对医治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做恰当的评估。国外医治“网瘾”的方法和医治“酒瘾”类似,比如提供心理辅导和采取认知行动群体疗法。这些疗法最少不会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符合“首先要无害”的医学伦理。
国内一度采取电击疗法医治青少年网瘾,便违背了医学伦理。电击疗法被用来医治心理疾病,固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也是较有争议的疗法,并有明显的副作用。目前电击只被用以医治少数几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用以医治严重的忧郁症,有临床实验研究以为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引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已知能侵害记忆和认知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普遍采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再施加电击的步骤,以减轻电击的痛苦。只有极个别国还在进行不加麻醉的电击。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在世界范围内制止不加麻醉的电击。从国内接受电击医治的网瘾青少年事后痛苦不堪的描写来看,他们明显没有被麻醉,违背了国际惯例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这是把电击疗法当做了惩罚措施,是一种很不人性的虐待青少年的行动,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危害,可能比网瘾还要大很多。
在有关电击医治网瘾的报导遭到社会广泛关注后,卫生部终究发函停止了这类做法。但是对一种背背医学伦理并用以牟利的实验性疗法,不应只限于事后姗姗来迟的叫停,还应当追究医院、医生的责任。